或许它适合参加游泳接力: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有良好的配合与衔接,为了取得最终的成绩,每一位成员的赛程都不能拉胯。 1997年,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查时,发现30年前,周总理存了一笔1.2万元英镑的巨款,如今,这笔钱算上利息已有46万,可却无人认领! 当时,中国银行在进行日常审计时,偶然发现了一笔无人问津的巨款,这笔巨款存了30年。 30年前,有一笔1.2万元英镑的存款,存入了中国银行,这笔钱在当时,相当于8.2万元人民币。 经过30年的复利,到了1997年时,这笔钱已经变成了46.7万人民币,这在9...
或许它适合参加游泳接力: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有良好的配合与衔接,为了取得最终的成绩,每一位成员的赛程都不能拉胯。
1997年,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查时,发现30年前,周总理存了一笔1.2万元英镑的巨款,如今,这笔钱算上利息已有46万,可却无人认领!
当时,中国银行在进行日常审计时,偶然发现了一笔无人问津的巨款,这笔巨款存了30年。
30年前,有一笔1.2万元英镑的存款,存入了中国银行,这笔钱在当时,相当于8.2万元人民币。
经过30年的复利,到了1997年时,这笔钱已经变成了46.7万人民币,这在90年代可以说是一笔巨款。
可奇怪的是,这么一笔巨款,放了这么久,却没有人问津,出于好奇,工作人员就对这笔巨款的所有人进行调查。调查的结果却震惊了所有人,连银行的高层都感到不可思议,因为这笔巨款的所有人是周总理。
这笔巨款,是用周总理的名义存进银行的!
这可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,因为在人们印象中,周总理就是大公无私、生活简朴的伟人,又怎么会在银行存了这么多钱呢?因为涉及到了周总理,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于此事就比较重视,当即派人进行调查。
经调查,这笔钱和一个英国人有关。
这个英国人叫多利。
二战中,多利在伦敦上班和生活,但那时候,德军派了很多飞机,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。多利所在公司的业务活动,就受到了影响,到了后来更是破产了。
随着公司破产,多利也失业了,为谋生计,多利就跑到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,并顺利被伦敦分行录取了,成了伦敦分行的一个柜员。
在这个岗位上,多利干的事情较多,除了日常的业务活动外,每个月还要给国民党海员发放工资。
在这期间,多利发现,许多国民党海员拿到工资,就会胡吃海喝,肆意挥霍。而多利知道,中国的处境与英国一样,这时候都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。
所以多利就劝导他们,说他们的祖国正面临着巨大危机,他们不应该胡乱挥霍,而是应该把钱捐给需要他们帮助的祖国。对于多利的话,有人无动于衷,也有人听取了她的话,把钱捐给祖国抗日。
多利的行为,引起了刘本昆的注意。
这个刘本昆,也是伦敦分行的一个员工,不过他是正宗的中国人,只是他被派到了伦敦分行工作。
刘本昆十分欣赏多利的行为,而多利与刘本昆年龄相仿,加上两人又都是单身,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,两人互生好感,后来更是在伦敦结婚。
婚后,两人先是在伦敦生活。新中国成立后,刘本昆非常高兴,当即和妻子多利商量,说要回国。
刘本昆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,哪知妻子多利却十分善解人意,她说,她愿意和刘本昆一起回中国,甚至还愿意加入中国国籍。刘本昆高兴坏了。
在经得妻子多利同意后,刘本昆变卖了在英国的房子和车子,变卖资产的钱,约有1.2万元英镑。
变卖完资产后,刘本昆夫妇就回到了中国。
这时候是六十年代。
两人回国时,新中国正好处于建设阶段,人们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之中。刘本昆被这种氛围影响了,他知道,现在新中国处处需要资金。
刘本昆也想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,贡献一份力量,所以他就找妻子商量,提出把1.2万元英镑都捐出去。
多利十分支持丈夫刘本昆的决定。
接下来的问题,就是这笔巨款,该怎么捐。
刘本昆想到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寄给周总理,他找了一个信封,把这笔钱放在里面,又在信封里面放了一封信,信的大意是,身为新中国的一份子,他也想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贡献,就把这笔钱捐出来。
但这笔钱数额不小,交给别人,刘本昆不放心,唯有交到周总理手中,他们才能放心,这才把这笔钱交给周总理处理,希望周总理收下他们的一番心意。
周总理收到信封,看到信和钱后,很是感动,对于刘本昆的爱国精神,周总理予以了高度肯定,但周总理认为,这笔钱属于个人存款,而我党向来主张不拿人民一针一线,更何况是这么一笔巨款。
所以周总理就不肯收下这笔钱。
为此,周总理叫来相关人员,让他们务必把这笔钱还回去。但刘本昆在捐这笔钱的时候,是匿名捐款,而那时候的交通和通讯手段还比较落后,加上刘本昆和多利的住址又不固定,想找到他们很有难度。
除此之外,刘本昆捐款时,是六十年代,这时候正好是特殊时期,相关人员找了许久,都没有找到刘本昆夫妇,他们就把这笔钱,以周总理的名义存在了中国银行。这笔钱有1.2万英镑,折合人民币8.2万元。
经过30余年的复利,这笔钱已有46.7万元。
在了解了这笔钱的来历后,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根据当年周总理的指示,决定把这笔钱还给刘本昆和多利。经过一番寻找,他们也找到了刘本昆夫妇。
当工作人员提出,要把这笔钱还给刘本昆夫妇时,刘本昆却拒绝了,因为他认为,捐出去的钱,就没有再要回来的道理,加上他们夫妇已经退休,日常开支没有那么大,用不上这笔钱,就不肯收下。
但把这笔钱还给刘本昆夫妇,是周总理的指示,银行的工作人员便坚持让刘本昆夫妇收下。
刘本昆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收下找股票配资,在这种情况下,双方就采取了一个办法,那就是用这笔钱,以刘本昆的名义成立了一个基金会,用于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。